得益于政策驱动,军民融合正变得炙手可热。
据财新记者统计,截至2018年1月4日,至少已有河南、黑龙江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北等14个省份在省级层面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,均由省(区、市)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;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军民融合产业园、军民融合产业基金,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1.军民产品需求不同是军转民的主要阻力
“军转民”的艰辛,常常被一个“转”字带过。‘军转民’要组建技术团队,要把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出来,再经过二次开发,才能走向市场。哪有那么简单?
其中原因在于:我国处于军民二元体制下,军民两大技术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,好比一个说“河南话”,一个说“湖南话”,结果就是自话自说、各说各话,导致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下。要想理顺军转民的途径,需要找到军民都能听懂接受的“普通话”。
军工企业技术有独特之处,但不意味着更先进,因为军用跟民用的需求不同。比如对于手机,军队要求它能在恶劣环境下使用,能耐高温、高压,但民用产品需要的是多功能、炫酷美观。另外,国有军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,国家下达什么任务就生产什么,由于缺乏竞争,军工企业的生产通常不计成本。因此在民品的市场环境下,军工企业恐怕很难胜出。
历史上,“军转民”能成功应用的,都是极个别的少数,且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,比如波音,但很少有大规模推动成功的。
近年来,各方都在不断寻求突破。在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,自主研发的“军用技术预见服务平台”令人眼前一亮,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技术分解,抹去军民技术的“身份标签”,从而实现无障碍“交流”。今年上半年,航天科技一院18所“伺服电机、精密传动、控制系统”等核心技术,已成功在广东佛山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应用。验证了转移模式的可行性。目前,这家企业正在对国防知识产权局批准解密的3000余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。未来,这些技术将逐步与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应急产业等领域的市场需求相结合。
不久的将来,军民之间将越来越多地说上“普通话”,军民行业之间也将说上大家都能懂的“行话”,以一致的“口令”“号角”向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广阔天地进发。
2.未来的军工要通过市场竞争决高下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对军工行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改革,并于1999年将五大军工总公司拆分为十大军工集团。然而,上述改革仍不够彻底,此后又出现了航空工业两家集团重新合并的情况,军工行业市场化改革一直徘徊不前,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。从新形势下军工改革走向看,不排除其他同行业军工集团重新合并的可能性,军工封闭垄断格局面临进一步加剧的风险。
为什么美国的军工企业都是民营的?打仗打出来的,不是改革改出来的。两次世界大战,一切武器装备采购都以打胜仗为第一要务,谁生产的东西好就用谁的。未来的军工企业,要通过市场竞争决出高下,而不是靠行业体质保护而延续。
3.瞄准那些有被并购潜力的军工资产
在一级市场,军工板块的投资逻辑是瞄准那些可能通过并购装入军工资产、进而做大市值的企业。比如雷科防务(002413.SZ)就曾通过一系列并购、注入军工资产、再并购,一步步将市值由19亿元做到最高时期的220亿元。
而国有军工企业正在开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,也给投资人掘金军工板块创造了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。由于军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诸多困难,十二大军工集团旗下公司的上市之路通常都是民品企业先上市,再将军工资产装入其中。
目前中国军工集团资产的证券化率仍然不高。公开资料显示,至2016年年末,十二大军工集团旗下装入上市公司部分的资产比重不超过30%,其中航天科工、航天科技、兵器工业和电子科技集团的比例仅约20%、按国外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约为70%到80%的水平计算,中国军工板块还有很大的投资机会。
投资国有军工企业的逻辑跟民营涉军企业一样,只不过要看有没有投资机会,毕竟不是所有资本都能参与国有军工企业的混改。